《中国女工》随想

书的背景是上世纪的8-9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外资开始进入大陆内地,标题“中国女工”四个字其实就点明了这本书讲述的对象,三个身份“中国”、“女性”、“工人”,也分别对应了三重的压迫,分别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三个角度,具体来说“中国”对应着社会主义制度,“女性”对应着社会文化上的父权制,而“工人”则对应着经济上的国外资本主义。因为我缺少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对我而言这本书并不好读,有不少地方只能是粗粗略过,似懂非懂,不过收获还是颇多。短短的二十年内天翻地覆,书中讲述的情况想必也会有了很多的变化,不然这本书依然是一个很优秀的社会学研究报告,能够从中窥见那个年代下中国女工的种种遭遇。

简单描述一下那个时代的一些场景:一个外资企业,管理层都是男性或者是“男性化”的女性,工人们大多都是女性,管理城市的政府通过“管理工人数量”的理由,向外资企业收取费用,通过户籍制度来管理农村和外地的工人,除了打工,就无法在城市居住,更别提享受城市的资源。农村的一位女性,大概率会通过在工厂里的亲戚介绍而出去打工,在工厂里有亲属关系的往往会聚在一起,外出购物的时候也会想办法让自己不那么“土”,在工厂里高强度的工作会带来许多的慢性疾病,可能到25岁左右,就要考虑回农村结婚生子。

性别显得尤为突出,与毛时代的工人去性化完全相反,毛时代没有区分性别,是因为极度缺乏劳动力,所谓的“妇女解放”,可以看作是为了增加劳动力,这种给予的权力,而不是争取来的权力,很容易说回收就被回收了。而改革开放以后对工人进行性化,用书中的话来说:“女性的行为应该符合文化的要求,恭顺、服从、勤劳、温柔等。管理者利用这些女性行为规范作为借口,培养出听话服从的女性身体劳动力。这是一种规训论述。”简单来说,就是这些企业认为女性听话、好控制。但现实不会这样符合他们的幻想,女工们是具有主体性的,她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这些霸权与规训,书中就花费了很多的笔墨来描述女性身体在现代规训技术下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自媒体时代,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给了社会中弱势群体表达和展露自我的平台,抛去短视频的其他争议不谈,能让更多本没有话语权的人说话,这毫无疑问是从古至今的一项创新之举,某种程度上具有对官方话语的对抗,在富士康的某个视频里面,墙壁上宏大的价值观和口号,与疲惫迷茫的人们形成了极强的反差,这一种撕裂的感觉也存在于社会各处,个人的苦难似乎不值得一提,甚至还会被美化,就像一种集体性的PUA。

虽然短短的二十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有很多的东西依然没变,那个时代的场景放到现在,相信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地方吗,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